加快我省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  助推健康龙江行动扎实开展
日期:2017-09-21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省政协常委、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曲秀丽

 

当前,我省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过度向城市集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设施简陋、人才不足、水平低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亟待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助推健康龙江行动扎实开展。

一、推进我省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乡村卫生技术人才短缺。我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老、弱、病、残和分流人员较多,全科医疗和护理技能偏低。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截至2016年底,全市乡村有大专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5178人,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389人,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急需补充医护力量,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二)服务技术水平低下。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普遍老化、不足,难以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截至2016年底,149家乡镇医院现有床位3021张,服务区千人拥有床位0.83张。全市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设备共计792台套,总值4107万元。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仅有心电、B超、X光机等最简单的医疗设备,且普遍陈旧老化。因无法满足需求,一些本应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常见病、慢病、多发病患者集中到上级医院,致使上级医院患者大量增加,无法实现分诊和双向转诊,不利于医院工作开展。

(三)人员待遇和地位偏低。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工作负荷较大,收入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同时,基层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子女就学环境不佳,种种原因导致基层卫生骨干流失严重,难以建立稳固的人才队伍。

二、推进我省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建议

(一)加强城乡医疗协作。一是加强省、市、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的协作。积极实施“联姻借脑”工程,推行“院院对接、院科合作、科科联合”发展模式。通过建立上下级医院间的协作关系,开展临床诊疗、教学培训、专科建设等技术活动,带动全省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提高。二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整合各类卫生资源,实现集团化发展,以省级医院(包括省中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为中心,加强市、县、乡、村医疗协作,重点在人才共享、技术支持、医疗救治、惠民服务等方面实现“以强扶弱、以大帮小、互利共赢、惠及百姓”。三是合理确定医疗协作形式。医疗协作可采取多种形式,对医疗服务能力较弱、经营困难的医院,可采取紧密型联合或托管等形式;对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经营效果较好的医院,可采取松散型联合的形式组成医疗协作联合体。

四是不断拓展医疗协作内容。省市核心医院与基层医疗协作单位坚持人才通用、技术通用、设备通用。鼓励通过协作调整各级医院隶属关系并实施科学管理,对缺少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医院由核心医院下派。五是推动协作医院管理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按需设岗和人员聘用制。在工资分配上,根据岗位、业绩、效益等情况实行绩效工资。六是探索建立省域临床检验等共享中心。依托省市医院,建立省域内检验、影像、消毒、会计核算等专业中心,实现医疗资源集约化利用。七是实施城市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各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常年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双方签订支援协议,明确支援内容,采取人才下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双向转诊等方式进行帮扶。实现人才支持、技术支持、物资支持的全面帮扶。同时,在城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选派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帮助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每年在基层卫生机构选派技术人员到城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免费进修。八是启动乡村医生拜师计划。乡村医生主动向上级医院副高职以上医生拜师求教,结成师徒对子,采取集中学习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在临床学习中开展传帮带。九是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将招聘高等院校中医毕业生纳入各县区卫生人才招聘计划。继续推进中医“师带徒”计划的实施,加强中医进修培训。

(二)推进中西医协调发展。一是发挥省市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和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科的示范作用,推动各市(地)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院的联合与协作,切实发挥中医集团在促进中医药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以“名院、名科、名医”为重点,建设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县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促进县级中医医院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和中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发挥专病专科特长,体现时代特点,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人、人有专长。三是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应用,使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得到发挥,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

(三)完善急诊急救体系。一是各县区应根据区域内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经济条件等因素,加强急救中心(站)的资金投入和应急储备。同时,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二是各县至少设立1个急救分站,充分利用当地现有医院急诊科网点,组建区域性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健全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市(地)级急救指挥中心。各市(地)急救中心(站)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全市(地)院前急救工作,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呼叫号码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电话。四是急救中心(站)通讯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数据传输、无线集群语音通讯等功能。五是加强院前急救行业管理,对院前急救机构实行全行业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设置审批、登记注册、校验和执业监管。对各类专业人员要严格资格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优胜劣汰,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六是加强院前专业急救队伍建设。在各市(地)的三级医院组建院前专科,二级医院组建院前专业组,主要负责院前急救。同时,二级以上医院和专科医院组建特殊医疗急救队伍,平时从事各自专业,应急状态下由急救中心统一指挥。

(四)积极推进智慧医疗。一是建立省、市、县、乡影像交互系统,充分利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现有资源,运用互联网技术,配置必要的设备,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共享,提高基层卫生院(所)医疗技术水平。二是建立适用共享的省、市、县(区)、乡四级区域智能医疗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院信息平台、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以防控监测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健康服务、数字化医院管理、数字化防控处置和绩效监测。三是依托区域卫生数据库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和远程医疗会诊平台,推动各基层医院与省、市三级医院开展预约就诊、双向转诊、远程阅片、远程咨询与会诊医疗合作,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四是实施健康“一卡通”项目。健康“一卡通”包括居民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健康信息,持卡就医现场刷卡,即时结报,能够实现健康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居民在家能够缴费、了解健康信息、享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