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日期:2016-09-18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李翠霞委员的发言

    

受求真经济研究基金会委托,由东北农业大学经管院组成的农村经济社会调研组2015年78月赴省内13个市47个乡镇的47个行政村,对基层村干部和贫困户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

在受访样本村中,最狭义的贫困户(低保户与五保户)总数为3002户,占受访样本村农户总数比重的10.57%。其中,受访贫困县样本村最狭义的贫困户总数为1070户,占受访贫困县样本村农户总数比重的12.27%;受访非贫困县样本村最狭的贫困户总数为1932户,占受访非贫困县样本村总数比重的9.82%

根据访谈分析贫困原因主要有:”、脱贫意识薄弱医疗负担沉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教育消费偏高五个方面。受访干部对五个原因占致贫比重的选择分别为:29.8%、21.3%、19.1%、17.0%、10.6%其中,14个样本村的村干部认为是致贫的首要原因家庭结构以老障、人为主,五保户作为此类贫困户的典型代表,其比重占狭义贫困户总数比重的12.59%。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即使脱贫,也极易返贫,要政府和社会的救助。10个样本村的村干部认为贫困户脱贫意识薄弱是致贫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部分贫困户安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现状,缺乏治穷致富的进取意识对公益性技能培训不重视、不参加,有些依赖于政府帮扶。脱贫无规划,重经验轻科学,生产规模无扩张,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力很差。数据显示,受访样本村低保户的户均土地经营面积(24.25亩/户)和劳动力转移程度(0.43人/户)均低于受访地区所有农户的平均水平9个样本村的村干部认为医疗支出负担重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小病拖、大病扛”的情况屡有发生,主要以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为主,低保户的户均医疗支出为0.91万元/年,高于样本地区所有农户的平均水平(0.59万元/年)。8个样本村的村干部认为贫困户中主要劳动力素质不高也是致贫的关键原因低保户中受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的比重为9.26%,低于受访地区所有农户0.62个百分点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导致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的机会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5个样本村的村干部认为教育消费高亦会引致贫困子女享受高等教育会导致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家庭陷入贫困,此类贫困户属于暂时性贫困,随着子女毕业与就业,一般都能摆脱贫困。

访谈中了解到,精准识别、资金使用、政策执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扶贫措施减效、低效。如贫困识别问题上存在贫困户收入高于非贫困户的现象见效快生活性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多而忽视贫困户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扶持提升、地方财政因无力承担配套资金使扶贫项目缩水或停滞、外部资金引进能力差银行信贷作用有限分散到户救助形式补助的扶贫资金难以支持产业发展、贫困户对政府的扶持信息及进度知晓度不高等。

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贫困户识别与管理制度构建以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为核心内容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符合不同区域特征、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化贫困户识别标准,采用客观评价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别。建立贫困户动态跟踪分类管理制度,通过追踪贫困户的数量、结构、收入、生活等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核定扶贫对象将贫困户按经济发展特征分成发展型、持续性和萎缩型,重点扶持具备一定经济发展条件而缺少外部启动力的发展型贫困户。

二、拓展扶贫合作新渠道,科学使用和管理项目资金。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入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制度和合作模式。出台贫困户创业扶持办法落实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村、镇两级主导的信贷担保平台。资金使用突出重点打造特色致富项目兼顾生产型、生活型和发展型基础设施建设,匹配一定份额的基础设施长效管理费用。加强项目区贫困户代表对项目投资、经营、收益全程监督。明确项目后续管理中的组织机构、管理资金和人员的配备

三、重点突出救助和医疗等最基本的社保制度的完善。明确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济制度的受益人群和准入标准制定差异化的救助标准和救助方式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快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

(作者单位及职务: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