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观念  创新机制  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 解决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日期:2016-09-18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民盟黑龙江省委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扶贫开发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困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我省国家级贫困县有11个划入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这些县都分布在风沙干旱、盐碱贫水和低洼易涝区域,具有经济总量基数低、生态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

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解决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建议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树立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齐头并进的新观念。《扶贫纲要》和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均已明确规定了其基本思路是“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新一轮减贫战略已经非常明确地将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人们在观念上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扶贫开发模式之中,过于强调扶贫而对区域发展重视不足。

第二,实现片区发展与扶贫的联动。在扎扎实实地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大力推动区域发展。既不放弃扶贫开发工作,同时坚持区域发展齐头并进,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攻坚克难的目标。片区发展规划要体现出扶贫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实现区域发展减贫;需要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农业与农民的现代化等紧密联系起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片区整体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加强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结合、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与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结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将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推向片区。

第三,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体制。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打破行政藩篱,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体制,为片区经济一体化创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一方面,打破长期以来片区因“块块专政”而导致区域市场资源分割和各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和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应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体制机制,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的规划建设,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四,加强土地整治、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建设。土地整治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整治后的土地,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和配套农业设施齐全,为农民土地流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方便,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泥田间路和排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使农民耕作更加便利,排涝抗旱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稳定农业收入。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的生态环境会得到较大改变,适度引导农户集中居住,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的同时,有助于农村地区实现生产组织、生活便捷、生态保护的实施。

第五,全方位通过精准扶贫促进区域性脱贫。 一是应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之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域特色支柱产业,如齐齐哈尔干旱地区应多种植杂粮,明水等地可以围绕哈尔滨中心城市发展农副产品。二是应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区域融合。三是应结合防沙治沙、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应搞好教育医疗扶贫,提升幸福指数。